買房成本虛報3百萬 估價師揭3大炒房手法:恐釀泡沫

2022/08/04【東森財經新聞】

有民眾向建商買房,明明成交價為1100萬元,合約卻寫著1400萬元,意外爆出「炒房陰謀」,專家也對此心痛直言「有時候房地產泡沫是真的」,呼籲政府重視漏洞。

高雄國稅局表示,一名沈姓男子2020年與某建設公司簽訂房屋土地買賣契約,買賣總金額為1400萬元,不過在簽訂後,雖然與建設公司協議折價300萬元,決定最終以1100萬元成交,並取得銷貨折讓證明單,雙方卻未重新簽訂契約。

而沈男今(2022)年將該房地出售,於申報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時,僅檢附買賣契約書,並以1400萬元列為取得成本,不過國稅局追查,發現銷貨折讓資料,認定沈男虛報取得成本300萬元,除按持有期間未逾2年適用之稅率45%核算,應補徵稅款135萬元外,也依法裁處所漏稅額2倍以下的罰鍰43萬2000元。

成交價、合約不符 估價師曝背後盤算

針對成交價明明是1100萬元,合約卻寫1400萬元,再折讓300萬元,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直言,這樣的操作手法,確實有利投資客鑽漏洞,並以3面向分析「炒房算盤」。

陳碧源指出,最終成交金額1100萬元,大約是合約簽訂價的78%,價差足以讓買方,甚至投資客拿去銀行拚全額貸,如此一來幾乎不用準備自備款,就能買房,大大降低入手門檻。

另外,建商也能在實價登錄高報銷售價格,利用政府網站鞏固價格。而未來買房若想脫手房產,則能藉由買賣契約和前段金流,以規避房地合一稅。

陳碧源語重心長的說,政府明明關緊水龍頭就可以打炒房,市場上卻仍有諸多漏洞,因為這種造假所形成「無本萬利」、「投資需求」的螺旋上升,且讓消費者誤判,甚至恐釀房市泡沫,政府和社會大眾應該要正視此問題。